当前位置:首页学科进展> 正文

中国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转化与思考

2016-09-20 10:16:29 来源:医脉通

标签: 消化内镜 发展 思考 ERCP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 中华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杨云生教授

一、临床诊断的发展

提到临床诊断,早期有巫医、宗教和迷信等,那是因为最开始我们对医学科学无知和不理解。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医学诊断的真正开始,是医学诊断的真正飞越。可以说,在前三千年一直是中国领先于世界。

最近100多年,西方医学迅猛超前。从西医的望触叩听,到进入体内的可视化检查,X线,胃肠造影,内镜,超声,CT,MRI,PET……。近70年,消化内镜在我国逐渐发展,但应用的设备、关键技术都是西方领先的。现在,内镜有了很大的发展,那么中国的内镜技术到了什么时刻?我们处于什么位置?将来应该干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探讨要搞明白的问题。

二、中国内镜的发展

从上述图片中可以看出近10年来,我国内镜发展的一些重大事件。在这些新技术中,很少有我们国家自己原创的,以及设备大多数是进口的。在2005年,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OMOM(一种消化胶囊内镜),现在还有一种磁共振胶囊内镜。其他新的国产内镜也在研发中。

三、关于中国内镜发展的思考

ERCP技术已经开展了约40年,据调查显示在中国约有77%省级医院可以开展ERCP技术,市级医院44%,县级医院11%。那么,之于这些更新的更难的内镜技术开展实施程度会更大。经过这么多年,ERCP转化还有很大空间,一项技术如果转化不了、或转化很差,就不能有效的服务患者和社会,那是没有生命力的。

较新的POEM 技术也不是我们原创的。2007年开始,杨教授在消化内镜新技术发展的多个学术报告中提到,首先在国内介绍了美国的研究——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与食管括约肌切开术,2008年日本专家首先应用到人体,目前我国周平红教授、令狐恩强教授等已做了大量病例、在国际上有很好的知名度。

近年我国消化内镜发展很快,消化内镜设施目前是国际一流的,很多超过了美国的一些大医院。但仔细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硬式内镜源自德国,纤维镜(美国),电子内镜(美国),超声内镜(日本),胶囊内镜(英国),小肠镜(日本),核心技术ERCP/ESD/POEM……没有一种内镜技术是源自中国。

近100多年,诊断的发展,是西方引领世界的发展。过去,新设备基本上都是国外研发和生产的,而近10年开始中国有了新的研发产品进入使用。2000年前国内引入技术约5~10年,近15年约1~3年。我国目前仍是使用为主,研发创新很少。创新体制,研发设施,人才差距相对很大。虽然我们有很多思想并不落后,但是却难以实现。只有加大研发设施,人才投入才有可能彻底改变现状。短期内我们还不能达到创新技术,很长时间内还是以跟踪引进为主。

最后,杨教授总结指出,临床实践上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创新研发不够,临床实践机会多,但临床设计不够、科研训练/意识不强。尽管循证医学存在一些弊端,临床循证研究仍是我们的重要方向,临床合作研究必须重视,就是团结才能胜利,要建立完整数据库。最后,他首次提出未来国际消化内镜的发展方向是:微观化,微型化,微创化,自动化,循证数字化,普及转化(即所谓的"六化");而对于我国,应该加上一个迫切需要的国产化,中国需"七化"。

相关进展

400-001-80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