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科进展> 正文

高长青主刀机器人心脏手术目击记

2016-09-20 10:16:24 来源:乔天富

标签: 机器人心脏 手术

高长青,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51岁,技术2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心脏外科研究所所长。国际机器人心脏外科合作与研究中心主任,是国际知名的我国年靑的心血管外科专家。

          图 高长青向记者介绍心脏病的基本知识。

1997年,高长青成功主刀留学回国后的第一例心脏搭桥手术。

1998年,高长青主刀完成左冠状动脉主干成形术。

2001年,高长青首开中国主动脉瓣置换、主动脉左室室间隔成形术(konno)先河,此手术在世界上完成不过200例,在国内尚无成功经验借鉴、死亡率高达10%的严峻挑战面前,他凭借对病情的精准判断和专业技能的娴熟把握,取得了一台高风险手术的完美成功。

2005年,高长青在国内率先采用自制生物瓣复合管道成功完成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手术。

2007年,他操纵机器人S 型"达芬奇",成功实施了全机器人不开胸心脏手术。

2008年,高长青创建了微创机器人心脏外科中心,组建了心脏手术团队,制订出心脏手术系统性操作技术常规。这个中心成为全球单中心开展机器人心脏手术种类最多的中心。

高长青至今主刀完成各类心脏外科手术4000余例。其中不开胸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450例,例例成功。2011年7月29日上午8时40分我走进了解放军总医院新的外科大楼5层高长青的办公室。

修补心臟上的洞不用开胸,只在胸腔上切了5个小洞

         图 高长青用机器人照明臂检查受术者胸腔内的情况。

9时40分,我清掉了身上的物品,换上手术服,戴上消过毒的帽子和口罩,手提数码相机通过隔离区,随高长青走进了心脏外科手术室。手术室特别宽敞,大慨有50平米,偌大的手术室里布满了高科技设备:一台最新型的"达芬奇"SI型机器人在手术室中央待命,两个机器人操作台靠着右墙在手术台一侧站立,视频车负责将手术的实况实时成像放大在手术室的8个液晶屏上"现场直播",供主刀医生和各位助手监控手术进程。实时监控B超,麻醉机、体外循环机更是一应俱全。手术室静极了,助手们做好了一切准备。无影灯下,全身麻醉的病人己静静睡去。手术台上,无菌的白床单下只露出病人部分胸腹部。今天的患者24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左右心房之间有一个约2厘米的洞,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将要施行的是"全机器人心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体温正常,血压正常,麻醉合适,各项指征合格。9时54分,手术正式开始。高长青手执手术刀,在病人的胸部上的标记处分别切开了4个1厘米,1个1.8厘米的小孔。助手们移过机器人。机器人身上长有4只手臂、每只手臂上分别带有可更换不同手术器械的套管。助手们把机器人手臂上的4只套管通过4个小孔缓缓放入病人胸腔,留下一个圆洞以备放置手术材料用。9时55分,当高长青把前方带着光源和摄像头的内视镜套管进入胸腔时,胸腔里面一片通亮。屏幕上显示出胸腔里的图像:一个被放大了10倍,表面布满血管,扑通、扑通,有节奏的跳动着的巨大肉红色物体心包。我调整好数码相机的感光度和曝光量,把镜头对准显示屏摄下了这个画面。设置、检查,机器人定位后,高长青坐在手术室一侧墙边的机器人操作台前,开始遥控操纵机器人施行手术。

人只长了2只手,"达芬奇"SI型机器人却有4只手

图 "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的特写画面展示出这台手术的复杂。

10时20分,开始修补心脏房间隔缺损。高长青主任指挥助手把前端装有钛金属刀、钳、夹的机器人手分别通过机器人手臂上的套管插入胸腔,尔后游刃有余地操作起来。

今天这台手术,是一台高难度的手术,它的难度在于,整个手术过程之中,患者的心臓不停跳。手术过程中,在不停博动的心脏上进行精细作业,增加了医生的难度,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对病人心脏造成的损伤,特别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利用机器人做不开胸微创手术,不破坏患者的胸腔骨结构、创伤轻、痛苦小,康复快。手术时,通过操作台手术,主刀医生的视野是全三维立体结构的,影像被放大了10倍。从理论上讲,手术可更准确。难度在于,主刀医生把用手直接做手术转换为操纵机器人,这种"软件"技术的转换和熟练掌握就太难了。记者看到,手术屏幕上展示出手术的画面:先是用机器人手执钛金属钳和钛金属刀配合着切开心包,机器手用绳带分别临时扎住大静脉两端,形成了心脏的上下腔血流阻断。接着,高长青操纵着两只机器手夹着头发丝细的圆针在心脏上飞针走线,缝合这个心脏上先天形成的缺损(洞)。一针、一针、又一针,穿针、引线、拉紧,左右交织,缝合完毕还打了两个结。就像我们过去补衣服一样,特别自然。我感觉到机器人的手灵巧极了,简直比人的手还要灵巧。实际上这台机器人的手确比人手灵活,人只长了两只手,机器人却有个4只手,人手活动起来只有5个自由度,而机器人手却有7个自由度,这就是机器人的优势所在。但是我知道,这是屏幕上放大了10倍的影像,这是在人的关键部位---肉长的心脏上做显微修补手术。实际上,手术部位只有几厘米大的空间,而手术用的钛金属弯弯针直径只有4毫米。人们往往用"绣花"来形容做这种手术,实际比绣花难得多,稍不留神,动作失误,病人就下不了手术台。无论多么先进的设备,无论多么先进的机器人总是由人来操作的。要用到脑、人的手、机器人操作器、机器人的手臂、机器人的手,以及机器人手上的剪子、钳子、圆针活动自如而且精准到位,一次成功,实在是太难了。做心脏手术,主刀医生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做机器人手术,医生的承受的压力更大。

时光在手术中飞快地流逝。手术进行中,高长青一边操作机器人手术,助手们站在机器人的机械臂旁递针、递线,在做着辅助性工作的同时,时时观看着电脑显示屏。高长青在操作台上掌控着全局,酷似作战室里的指挥官。记者是十足的外行,看得懂屏幕上的显示的仅有体温和血压。11时37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基本结束。11时45分,高主任离开机器人操作台,走到手术台边机器人的机械臂,作手术后的检查。手术收尾:机器人手臂从病人体内拔出,助手们缝合并包扎体外小伤口。高长青和参与手术的同事合影留念。

操作台有点像3代坦克训练模拟器

图 手术中,助手们各施其职。这台手术心脏不停跳,仍要做"体外循环"。

手术进行中,记者为了不干扰高长青工作,只照了几张他埋头操作的背影和双手操作的手部动作图片。脸部特写都是手术结束的瞬间才拍到的。术后,我仔细观察这台全数字化机器人,其操作台有点象三代坦克训练模拟器,当然,操作它比操作坦克训练模拟器复杂得多。三代坦克训练模拟器的操作和打游戏机差不多。而操作"达芬奇"机器人做心脏手术,手术医生埋头通过镜头观察,双手在下通过手指做动作发出指令,指挥机器人手臂运动,机器人手指活动在心脏血管和房间隔缺损区域进行切、割、扎、穿针引线、缝合、打结。

相关链接:机器人心脏手术前景广阔

高长青向记者谈起了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前景。他显得很兴奋。他从2007年1月15日开始机器人心脏手术,至今己进行了450例,例例成功。目前,高长青操纵机器人己能进行"不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术"、"不开胸二尖瓣修补术"、"不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操作的热练,机器人能做的心脏手术将越来越多。机器人心脏手术和传统的心脏手术比有很大的优越性。人的心脏被周围的胸廓保护着,传统心脏手术,医生锯开胸骨,才能打开胸腔,剖胸的伤口达20多厘米,病人被迫承受巨大的创伤,术后恢复很慢,长达几个月时间,风险也很大。机器人心外科手术,只在体表钻几个1厘米左右的小孔,创伤很小,病人术后几天即可出院。

目前,全世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心脏外科中心能做这种手术。中国的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质量数量上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图 为机器人手术作术前准备。受术者胸腔上的微创伤口已定位。

图 "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的特写画面显示出这台手术的复杂

图 监视器上显示机器人的手用钳子夹着圆针缝合心包。

图 "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的场景。

图 手术中,高长青和麻醉师研究工作。

图 高长青操纵操纵"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时的手部特写。

图 高长青操纵"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的场景。

图 "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的场景。助手们全神贯注、各司其职。

图 手术室大场面全景。这个现代化的手术室堪称全数字化,仅各种监视电脑显示屏就有11台之多。

图 手术结束,高长青和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合影。

相关进展

400-001-80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