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科进展> 正文

2015年我国消化内镜发展及展望

2016-09-20 10:12:08 来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标签: 消化内镜 胃肠疾病 胆胰疾病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 李兆申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2015年已近尾声。2015年是充满收获的一年,我国消化内镜同道同舟共济、开拓创新,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2015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迎来了她30岁的生日。在此,我们对过去一年中我国消化内镜的发展进行简要总结,供各位读者参考。

一、临床研究硕果累累

春华秋实,厚积薄发。通过同道们的不断努力,过去一年有多项重要的消化内镜临床研究发表。

(一)胃肠疾病的内镜诊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了探头式激光共聚焦内镜(prob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pCLE)及高清染色内镜对早期食管鳞癌的诊断价值。研究纳入42例病理确诊为早期食管鳞癌的患者,pCLE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6%、90.7%和92.3%;I-Scan和卢戈液染色的检出率分别为10.4%和12.9%(非劣性检验P<0.01)。研究认为pCLE有望用于早期食管鳞癌的原位诊断和分型。在早期食管鳞癌筛查方面,I-Scan的性能不劣于内镜下卢戈液染色。

上海长海医院和武汉协和医院完成了一项新型磁控胶囊胃镜与常规电子胃镜的自身对照试验。该研究共纳入68例因上消化道症状拟行内镜检查的患者,胶囊胃镜检查时间为(29.1±8.5)min,常规胃镜检查时间为(5.0±1.0)min(P<0.001),两者诊断的总体一致性为91.2%(95%可信区间84.4%~97.9%),Kappa值为0.765(P<0.001)。该研究提示磁控胶囊胃镜用于胃部疾病无创检查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项国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内镜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瘤变有较高的缓解率,且安全性较好。研究共纳入96例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瘤变患者行RFA治疗,3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有73%(70/96)和84%(81/96)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2例(2%)进展(1例由中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由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为T1m2鳞状细胞癌);20例(21%)发生术后狭窄,均出现在环周RFA之后。最佳的基线RFA策略为卢戈液染色+RFA 12J/cm2(单次释能,不清理凝固物)。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研究者对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进行了深入研究。对27例儿童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POEM操作成功率为96.3%(26/27),平均随访24.6个月(范围15~38个月),治疗成功率为100%(26/26),术前与术后Eckardt评分分别为8.3与0.7(P<0.001),术后反流发生率为19.2%。研究者还报道了对初始POEM后症状持续或复发患者(15/1454)再次进行POEM的研究,研究表明,再次POEM是初次POEM治疗失败安全而有效的挽救方法。

香港的研究者完成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单盲非劣效性试验,该研究显示,内镜护士经过专业训练也能与内镜医师一样完成结肠镜筛查,但需要更长的退镜时间来达到相当的腺瘤检出率。参与研究的3名内镜护士均完成为期1年的英国联合顾问组的消化内镜课程培训,且此前均已完成至少140例肠镜操作。研究共纳入731例患者,内镜护士组的363例中腺瘤检出率为43.8%,内镜医师组的367例中腺瘤检出率为32.7%,内镜护士组的退镜时间更长(998s比575s)。这3名内镜护士的盲肠插入率>95%,腺瘤检出率>35%,平均退镜时间>6min,均较好地达到了国际标准。

(二)胆胰疾病的内镜诊疗

由长海医院、黑龙江省人民医院等11家医院完成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证明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对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该研究纳入900例患者,试验组在ERCP术前予以250μg生长抑素静推、ERCP术后以250μg/h静脉滴注11h,与对照组相比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显著降低(4.0%比7.5%,P=0.03),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6.1%比10.1%,P=0.03)。

长海医院的研究者报道了我国胰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相关并发症情况,并在国际首次提出分类分度标准。该研究纳入1470例次胰管ESWL,总并发症率为6.73%,明确女性、胰腺分裂和确诊时间是并发症危险因素,而糖尿病、脂肪泻则为保护因素。研究者将ESWL相关并发症分为五类,即术后胰腺炎、感染、穿孔、出血和石街,并根据并发症所需治疗及对住院时长的影响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长海医院的一项研究探讨采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提取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图像纹理特征、用于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的价值。该研究纳入100例慢性胰腺炎和81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采用类间距法和顺序前进法筛选纹理特征,最终选取3大类14个特征作为模式分类特征,结果显示均匀划分样本集法分类准确度为(89.25±2.71)%、敏感度为(84.10±6.37)%、特异度为(92.48±3.26)%、阳性预测值为(91.59±3.72)%、阴性预测值为(88.00±4.11)%。

ERCP学员需要充足的插管时间以练习提高操作水平,然而随之而来的操作风险也不可忽视。西京消化病医院的一项研究评估了ERCP学员不同插管时限的安全性与成功率。该研究将256例患者按学员插管时限随机分为3组:5min组(n=84)、10min组(n=86)和15min组(n=86)。结果显示,学员在5min、10min和15min时限下的胆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43.8%、75.0%和71.8%(P<0.001)。ERCP学员在10min组和15min组的自我表现评分相当,均高于5min组(均P<0.001)。3组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相似(P=0.996)。研究者认为,10min时限下ERCP学员的插管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更为理想。

二、学会工作成绩斐然

过去一年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加强组织建设,推动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2015年,针对当前消化内镜临床诊疗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学会组织国内专家撰写《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用药专家意见》、《我国内镜中心安全运行共识》和《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共识》。针对ERCP、EUS等高级消化内镜培训,建立ERCP China、EUS China网站,与相关公司合作启动我国ERCP技术标准化人才培养项目、EUS-FNA中国行项目。

11月2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医学会、江西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2015中国内镜学术大会在南昌圆满落幕。本次年会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邀请了国内外顶尖级内镜专家进行授课和内镜演示,吸引全国各地代表近4000人参会。大会恰逢中华医学会百年华诞及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成立30周年,因此同期举行纪念活动,回顾我国消化内镜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并对推动我国消化内镜发展的老前辈授予"终身成就奖",对给予无私帮助的国际友人授予"突出贡献奖"。

三、未来工作任重道远

尽管过去的一年间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国消化内镜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展望2016年,我们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一)加强新技术临床验证

近几年来,我国消化内镜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器械发展迅速,但对其长期疗效、安全性的研究仍较缺乏。希望在新的一年有更多的临床研究、尤其是设计严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启动、完成,为临床工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为进一步推广普及奠定基础。

(二)加强消化内镜质控

质量控制是消化内镜发展的"生命线",我国消化内镜质控仍有很多问题不容乐观。新的一年,希望推动全国消化质控网络建设,在严格内镜洗消、提高诊疗质量、完善准入资质方面加强工作;希望进一步对热点问题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指南共识,对已有指南共识进修行更新。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在新的一年里,相信全国同道们定会再接再厉、努力奋斗,为我国的消化内镜事业再立新功!

文献来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01):1-2

相关进展

400-001-8080
返回顶部